如果出现文字缺失,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/退出阅读模式
據傳和珅得到過兩隻價值連城的汝瓷洗,當著下人的面砸碎一隻,的在場的人目瞪口呆,和珅呵呵一笑,把玩著剩下的一隻說:“這一個比兩個更值錢了。”這個場面在一部電視劇裡表現過,導演似乎想通過這個鏡頭表現出和珅老謀深算,高人一籌的智慧,帶有極大的欣賞態度。我想許多觀眾可能也會打心眼裡讚許,欽佩和珅能耐了得、心機過人,深諳江湖之道,所以才能伴隨乾隆皇帝幾十年,要風有風要雨有雨,無不暗暗把他作為效仿的榜樣。其實這個鏡頭僅僅表現出和珅的老謀深算實在有點過於膚淺了,這個故事更深層次的意義被導演欣賞的態度有意無意的掩蓋了。汝瓷是宋代汝窯燒製的青瓷統稱,汝窯創燒於北宋晚期,為宮廷御用瓷器,金滅北宋後,汝窯也隨之消亡。其開窯時間前後只有二十年,由於燒造時間短暫,傳世的東西不多,在南宋時,汝瓷已經非常稀有,現今存世的汝瓷也不足百件,歷朝歷代都將汝瓷視為國寶。我想和珅生活在極其重視古玩收藏的清代,且又是飽讀詩書之輩,絕對比一般人更瞭解汝瓷之珍貴,應該不會像電視劇裡表現的那般輕鬆,隨手就將國寶砸了,一定經過了一番
烈的內心鬥爭,權衡再三
惡的念頭佔了上風,才將另一隻砸碎的,剩下一隻為天下唯一拿在自己手裡。我一直在想,電視劇導演要是能把和珅此刻的
惡心理表現出來,那和珅這個人物就更豐滿了。
惡這個東西到底是與生俱來的還是後天學會的,中外見解頗有差異,我們有部三字經,開頭兩句是:人之初,
本善,
相近,習相遠。意思是說人生下來是善良的,只是由於成長的過程中,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,才有了善惡好壞的區分;西方基督教神學家不這樣認為,他們認為人都是有罪的,說人自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有罪
,這種罪
是無法消除的,而且是一代傳給一代,永無停止,這就是“原罪”這個爭論的焦點就是
本善本惡的問題,各個學派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。不過我還是傾向人
本惡的,我從少年時代起,每每手頭有一
摸樣的東西,常常會想像成一隻衝鋒槍端在
前,面對著人群突突一陣子,無數鮮活的生命痛苦的倒下,心裡便有一陣快
,我想這就應該人
本惡的表現吧。
舉個小例子,說的是東北某座城市,有人想不開尋短見,就跑到樓頂去跳樓,便引來大量圍觀者在下面起鬨,鼓動著那人往下跳,大家像過節一般,紛紛放下手裡的活計,指指點點猜測這人敢不敢往下跳,歲數大的竟然搬來馬紮安穩的坐著等著樓上的人跳下來,現場還有人售賣望遠鏡以供人清楚觀看。一直捱到過了吃午飯的時間,其中有一位五十多歲中年婦女竟然說:“挨點餓吧,我害怕一回去她跳下來看不到了,不就白等嗎?”兔死尚且狐悲,為什麼這麼多人如此漠視生命呢?沒有同情心沒有憐憫之情呢?這個事件引起了很大的爭議,有人說這是人的冷漠,也有人說是人
的悲哀。我倒覺得僅僅用人
冷漠和悲哀來解釋這個事情,實在分析的缺乏深度,這應該是人
惡的一種表現形式,通過整個事件的過程,我們
覺到大家都在期盼樓上的人跳下來,無論男女老少,都想看一下別人痛苦死亡的過程。大凡善良的族類,面對別人死亡的時候,多會表現出同情和惻隱,少有圍觀和盼望他人死亡的,用別人的死亡來娛樂自己,在任何一個民族都是極少見的。我們不僅在圍觀還有人說風涼話,
覺不跳下去不過癮似地,似乎都在等待用別人死亡的痛苦來滿足自己內心的某種需求,
惡之心表現的淋漓盡致。不可否認,每個人心中都隱藏著
惡的念頭,基督徒承認這個事實的存在,所以當他們有了
惡念頭的時候,多會去教堂找神父懺悔,在神父的撫
下心靈就平靜了,中國人沒有建立這樣一條通道,只好把
惡埋藏在心中,隨時隨地都有爆發的可能,於是遇見別人痛苦死亡危險的時候,他們就會像過節看戲一樣,自己
惡的內心便獲得了一些滿足。記得魯迅先生年輕時看過一部電影,裡面有
本人殺中國人的鏡頭,旁邊圍觀的中國人一個個笑嘻嘻的像是看熱鬧,魯迅先生便給他們下了冷漠的定義,於是決定棄醫從文,以拯救中國人的靈魂。魯迅先生觀人、著文、議事無不極具深度入木三分,但他在這個問題上看的實在不夠準確,這豈止是中國人冷漠?這是中國人
惡的內心缺少善良的光輝。
不久前,某地有一樓盤降價,先前買房的業主就不願意了,聯合起來砸了售樓部不準降價,這種奇怪的現象在全國各地時有發生,細究起來頗值得玩味,就像市井小民一般,自己不小心掉進了窨井裡面,就不許別人蓋上井蓋,希望天下所有的人都跟著他掉下去,所謂臨死也要拉個墊背的,如此惡的心理昭然若揭,為何我們沒有人覺得不正常呢?
2014年3月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