遊褒禪山記王安石 第2页

如果出现文字缺失,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/退出阅读模式

“花”分家“華”才讀為huá。(王安石認為碑文上的“花”是按照“華”的古音而寫的今字,仍應讀花,而不應讀“華(huá奢侈、虛浮)實”的huá。按,這裡說的不是五嶽中的“華(huà)山”)。言:說。蓋:承接上文,解釋原因,有“大概因為”的意思。謬:錯誤。

⑩力足以至焉:下面省去“而不至”之類的話。意思是力量足以到達那裡(卻沒有達到)。

【內容分析】第一部分(第一、二段),記遊山所見的景物和經過,是記敘部分。可以分為兩層。

第一層(第一段),介紹褒禪山概況。

文章緊扣題目,以“褒禪山亦謂之華山”一句起頭,點明作者所遊的地方是“褒禪山”以及這座山的另一個名稱“華山”由這句的“褒禪山”一名引出褒禪山名稱由來,點出禪院。寫禪院,既證實褒禪山名稱由來,又引出“距其院東五里”的華山。寫華山的位置和命名緣由,為下文寫遊華山待,其中寫華山命名緣由又與開頭一句照應。記僕碑文字,循名責實,辨“華山”誤讀,不僅回應開頭一句,證明褒禪山本名“華山”亦即“花山”也為後文的議論伏筆。記敘的景物由禪院到華山,再到僕碑,反映了遊覽行蹤。全段以山名起始,以考證山名結尾,在內容上環環相扣。

其實作者自己也犯了個錯“華山”其實應為“華陽”不過現在依舊保留原文,不加修改。

第二段其下平曠,有泉側出,而記遊者甚眾,——所謂前也①。【華山下邊平坦空曠,有泉水從旁邊湧出,題字記遊的人很多,這是人們所說的“前”】由山以上五六里,有窈然②,入之甚寒,問其深,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③,——謂之後。【順山而上走五六里,有個幽暗深遠,走進十分寒冷,問它的深度,就是那些喜歡遊覽的人也不能走到盡頭,人們叫它“後”】餘與四人擁火以入④,入之愈深,其進愈難,而其見⑤愈奇。【我和同遊的四個人拿著火把走進去。進越深,前進越困難,然而見到的景象也越奇特。】有怠而出者,曰:“不出,火且盡”;遂與之俱出⑥。【有鬆氣懈怠想要退出的夥伴說:“如果不出去,火把將要燒完!”於是跟他們一起退出來。】蓋餘所至,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⑦,然視其左右,來而⑧記之者已少。【大約我走到的地方,比起那些喜歡遊覽的人來說,還不到十分之一,然而看那左右的壁,來到這裡題字記遊的已經少了。】蓋其又深,則其至又加少矣⑨。【大概更深,那麼到達那裡的人就更少了。】方是時⑩,餘之力尚足以入,火尚足以明也⑾。【正當決定從中退出的時候,我的體力還足夠繼續前進,火把也還足夠繼續照明。】既其出⑿,則或咎其出者⒀,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⒁。【我們已經出了,便有人責怪那要求退出來的人,我也後悔自己隨從他們,以至不能享受盡那遊覽的樂趣。】【文言現象】①側出:從旁邊湧出,記遊:指在壁上題詩文留念。②上:名詞活用作動詞,向上走。窈(yao)然:幽深的樣子。③問:探究,追究。深,形容詞活用作名詞,深度。則:副詞,用於判斷句表示肯定,相當於“就”雖:即使。窮:形容詞活用為動詞,走到盡頭。④擁火:拿著火把。擁,持,拿。以:連詞,連接狀語與中心詞。⑤見:動詞活用作名詞,見到的景象。⑥怠:懈怠。且:副詞,將,將要。⑦蓋:表猜測的發語詞,大概。尚:還。不能十一:不及十分之一。不能:不及,不到。十一:十分之一的簡稱。⑧而:表遞進的連詞,並且,而且。⑨蓋:表猜測的發語詞,大概。則:表假設的連詞,那麼。至:動詞活用作名詞,到達的人。加:更,更加。⑩方是時:正當這個時候。方:當,正在。是時:指決定從中退出的時候。⑾以:相當於“而”連詞,連接狀語與中心詞。明:形容詞活用作動詞,照明。⑿既:已經,…以後。其:助詞。⒀則:副詞,就,便,表示前後兩事緊密相承或時間相距很近。或:有人。咎(jiù):責怪。其:那,那些。⒁其:第一人稱代詞,指自己。而:連詞,表結果,以致,以至於。不得:不能,極:盡,這裡有盡情享受的意思,形容詞活用作動詞,享受盡。夫:這,那,指示代詞。

【內容分析】第一部分(第一、二段),記遊山所見的景物和經過,是記敘部分。可以分為兩層。

第二層(第二段),記遊華山的經過。

先略述前和後的概況,突出前與後迥然不同的環境特徵,以及遊前之易與遊後之難,揭示一般遊人就易避難的心理,為後文“夫夷以近,則遊者眾;險以遠,則至者少”伏筆。

然後詳記遊後的經過。

“餘與四人擁火以入”點明瞭與人同遊,這才有入以後諸人的不同反應。寫經過時,對所見景象,只異常簡括地記下“入之愈深,其進愈難,而其見愈奇”用連鎖句式說明入“深”、進“難”、見“奇”的遞進式因果關係,為後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據。

隨著入之深而“其見愈奇”下文本應敘寫乘興而入,尋幽訪勝,領略“奇”景。不料,卻中途退了出來。遊至此結束。

作者又補敘了兩點。一是“蓋予所至…則其至又加少矣”一是“方是時…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”這兩點補敘為下文借事喻理提供了依據。寫出後的心情,突出一個“悔”字。因為當時“力尚足以入,火尚足以明”卻“與之俱出”

“不得極夫遊之樂”由此而“悔”並因“悔”而引出下文。

第三段於是餘有嘆焉①。【對於這種情況,我有慨了。】古人之觀於天地、山川、草木、蟲魚、鳥獸,往往有得②,以其求思之深,而無不在也③。【古人觀察天地、山川、草木、蟲魚、鳥獸的時候,往往有心得,因為他們探究、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無處不在。】夫夷以近,則遊者眾;險以遠,則至者少④。【地方平坦並且路程近,到達的人就多;地勢險峻並且路程遠,到達的人就少。】而世之奇偉、瑰怪、非常之觀,常在於險遠⑤,而人之所罕至焉⑥,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。【但世上的奇妙雄偉、珍貴奇特、不同尋常的景象,常常在那險阻僻遠的地方,因而人們很少到達那裡。所以,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達的。】有志矣,不隨以止也⑦,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。【有了志向,也不隨從別人而中止,然而力量不足,也不能到達。】有志與力,而又不隨以怠⑧,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⑨,亦不能至也。【有了志向和力量,而且又不隨從別人而鬆懈,到了那幽深昏暗、叫人亂的地方,沒有外力來輔助他,也不能到達。】然力足以至焉⑩,於人為可譏,而在己為有悔⑾;【但是力量足夠到達那裡,(結果卻沒有到達,)在別人看來是可以嘲笑的,在自己看來也是有所悔恨的。】盡吾志也,而不能至者,可以無悔矣,其孰能譏之乎?⑿【盡了自己的努力卻不能到達的人,就可以沒有悔恨了。難道誰還會譏笑他嗎?】此餘之所得⒀也!【這就是我這次遊山的心得。】【文言現象】①於是:對於這種情況。焉:句末語氣詞。②之:用於主謂之間,取消句子的獨立,可不譯。得:心得,收穫。動詞作名詞③以:因為。求思:探求、思索。而:連詞,表遞進,而且。無不在:無所不在,沒有不探索、思考的。④夫:表議論的發語詞。夷:平坦。以:連詞,表並列,而且,並且。則:表假設的連詞,那麼。⑤而:可是。觀:景象,景觀。險遠,形容詞活用作名詞,險遠的地方。⑥而:因而。焉:兼詞,相當於“於此”⑦隨:跟隨(別人)“隨”字後面省略“之”以:連詞,表結果,以致,以至於。⑧怠:懈怠。⑨至於:這裡是抵達、到達的意思,不同於現代漢語用在下文開頭,表示提出另一話題。幽暗昏惑:幽深昏暗,叫人亂的地方,形容詞活用作名詞。昏惑:亂。以:連詞,表目的。相(xiàng):幫助,輔助。⑩以:相當於“而”連詞,連接狀語與中心詞。焉:兼詞,相當於“於此”這一句在“焉”後面省略了“而不至”⑾於人:在別人(看來)。為:是。⑿其:加強反問語氣的副詞,難道。孰:誰。⒀得:心得,收穫。

【內容分析】第二部分(第三、四段),寫遊山的心得。這是文章的議論部分,可以分為兩層。

第一層(第三段),寫遊華山的心得。這一層是全文的重點。

以“於是餘有嘆焉”一句承上啟下。

“嘆”字承上文的“悔”字,領起全段,自然地轉入議論。

上一页 下一页
【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】
【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】
【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】
【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】

大家在追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