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出现文字缺失,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/退出阅读模式
“不能拿人!”白龍身後的老人們一聲大吼,四面圍住了車英和六名甲士。
“如何?白氏族老們要抗命亂法?”車英冷冷一笑。
一個老人高聲喝問“你只説,為何拿人?”
“老族長乃太子封地掌事,沒有太子書命,誰敢緝拿?!”又一個老人大吼。車英冷冷道:“白龍身犯何罪?到左庶長帳下自然明白。族老們再不讓開,車英就要依法誅殺抗命刁民了。”
“殺吧!怕死不是白氏後人!”老人們一片怒吼,圍了上來。
“退下!”老白龍面漲紅。他心中清楚,一旦與官府
出血戰,太子想出力維護也不行了,沒有太子,白氏族人縱然鮮血
盡,又如何當得官府行事?他一聲大喝“一人做事一人當,知道麼?誰再胡來,白龍立即撞死!”在老人們沉默愣怔的瞬間,白龍伸手就縛,赳赳出門。
馬隊遠去時,身後莊園傳來一片哭聲和吼叫聲。
次深夜,下邽縣令也押解着東部孟西白三族的族長到達眉縣。衞鞅在轅門大帳裏審問了三位族長,三人對上書請做太子封地供認不諱,而且對廢除井田制和隸農制大是不滿,同聲要求面見國君,辯訴冤情。接着,衞鞅又審問了白龍,白龍竟是隻説一句話:“此事請太子説話。”便再也不開口。衞鞅冷笑,也不再多問,吩咐押起人犯,便來到後帳。景監正在後帳整理郿縣田籍,見衞鞅進來,便拍拍案頭高高的一摞竹簡“田籍就緒,單等分田到民了。”
“景監,此次抗田的要害何在?”衞鞅突兀發問。
景監沉有頃“要害?自然在白龍抗命。”
“不對。要害在國府,在官員。”
“左庶長是説,在太子?在眉縣令?”
“對。沒有大樹,焉有風聲?平民抗命,豈有如此強硬?”景監似乎從衞鞅冷峻的口吻中到了事態的嚴重,猶豫問道:“難道。左庶長準備將太子、縣令作為人犯處置?”衞鞅踱步道:“太子是國家儲君,又在少年稚
之時,沒有蠱惑之人,豈有荒唐之事?太子背後當還有一個影子。”
“正是,我亦有同。查出來,一起處置,解
太子。”
“法家論罪,得講究真憑實據,不能僅憑猜測與覺處置。”
“左庶長未免太過拘泥。維護太子,大局當先,何須對佞臣講究法度?”景監第一次對衞鞅的做法表示異議。
衞鞅目光炯炯的盯住景監,似乎到驚訝,沉默有頃,肅然道:“內史之言差矣。查
不拘細行,此乃儒墨道三家與王道治國之説。他們將查
治罪,寄託於聖王賢臣,以為此等人神目如電,可以
察
佞,無須具體查證細行。實際上就是説,沒有真憑實據便可治人於死罪。此乃人治。法治則不然。法治必須依法治政,依法治民,依法治國。何謂依法治政?就是對國家官員的言行功罪,要依照法律判定,而不是按照國君或權臣的
察判定。依法判罪,就要講究真憑實據,而不依賴人君權臣的一己聖明。這便是人治與法治的
本不同。”
“如此説來,法家治國,要等佞之臣坐大,而後才能論罪?尾大不掉,豈不大大危險?”景監很是不服氣。
“不然。”衞鞅淡淡一笑“只要依法治國,佞之臣永遠不可能坐大。原因何在?大凡
佞,必有
行。
行必違法,違法必治罪,何能使
佞坐大?反之,一個人沒有違法之
行,於國無害,於民無害,又如何能憑空
察為
佞?”
“能。人心品,足可為憑。”衞鞅面
肅然,一字一字道:“法治不誅心,誅心非法治。請君謹記。”景監笑道:“那就是説,法家不察人心之善惡,只看言行之是否合法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