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二回鄱陽湖水映紅光 第3页

如果出现文字缺失,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/退出阅读模式

下層設板房,有船艙幾十間。艙箱鐵裹。上下層之人互不聞言語之聲。大的可容兵卒三千名,小的亦可容二千。

陳友諒此行志在必得,竟載著家小百官,空國而來,號稱擁有雄兵六十萬。他自認為洪都府即可得,遂停舟上岸。將洪都府團團圍住。張無忌和趙便在此時易容混入洪都府,充任了二名明軍小卒。

洪都府在陳友諒和朱元蟑之間幾易其主。陳友諒攻下時,仍沿用舊名,稱為南昌。朱元璋奪下時,遂改名為洪都府。只因洪都府乃是陳友諒和朱元璋之間的一大重鎮,是以朱元璋再次攻下洪都府後,即命侄兒朱文正和大將鄧愈鎮守該城。

陳友諒不去進攻兵力空虛的應天府,卻與擁有重兵的朱文正搶奪洪都府,正犯了兵家大忌。

朱文正聞陳友諒空國而來,急命鄧愈守撫州門,趙德勝守官步、士步、橋步三門,薛顯守章江、新城二門,牛海龍等守琉璃、澹臺二門。朱文正率兵二千居中節制,往來策應。張無忌和趙投到鄧愈麾下,協同守衛撫州門。卻見陳友諒親自督兵,猛攻撫州門。其手下士卒,左手執盾牌,擋住城上下來的箭雨矢石,右手狂鑿城牆。戰二個時辰,昕得一聲轟響,城牆竟然坍塌二十多丈。數千人便要擁入,忽聽城內火銃聲響,出許多火星。火星熾熱異常,稍被觸著,不是焦頭,便是爛額。士卒舉盾牌抵擋,誰知盾牌系竹製,遇火即燃,當下只得向城外退去。

原來朱元璋出自明教五行旗,深知烈火旗的厲害。

但烈火旗所用,均是盛產於西域的石油,中原地區,卻無石油可用,遂代以火藥,硫磺,威力兀自不小。

鄧愈見敵兵稍退,急命豎柵。柵未豎成,敵兵又攻進,雙方無奈,只得血相搏。張無忌和趙眼見勢危,已忘了隱藏形跡,二人互相照應,砍瓜切菜般殺了起來。

頓時便有數十人被殺。但城破之處,前擁後擠,敵兵竟如水般湧來,饒是張無忌和趙神勇異常,卻如何抵擋得住?眼看及將不敵之時,統帥朱文正已率兵二千,趕來救援,這才將敵兵攻勢遏住。

鄧愈且戰且築。陳友諒怎肯放棄這等良機,見部下後退,當即揮劍殺了十幾名頭目。士卒見狀,心想左右均是一死,遂轉身又向城內攻去。

如此三番五次地攻入,又被城內守兵一次次殺退。

雙方均是踏著同伴的屍體浴血奮戰。待城牆修復之時,內外屍骸,好似山積,雙方死傷均甚慘重。

陳友諒只得暫時收兵。鄧愈遂傳張無忌和趙至營中道:"兩位武功高強,怎地從前未見過你倆人?"只見鄧愈年約三十上下。身披戰袍,英氣發。張無忌和趙卻化裝成年約四十許的一對兄弟。方才一番殊死戰,此刻身上兀自血染戰袍。

張無忌見問,便道:"在下兄弟倆新近才投奔義軍。"鄧愈曾見過張無忌數次,兩人脾甚是相投,但趙易容之術甚高,再加張無忌放低了聲音,鄧愈竟絲毫未曾發覺,當下又道:"請問二位好漢高姓大名?"張無忌道:"啟稟將軍,在下名喚李冰,敝弟名叫李火。"鄧愈道:"今二位奮勇殺敵,立了大功,便請二位好漢屈居本將衛隊如何?"鄧愈見二人武功實在太高,是此語氣甚是客氣。張無忌與趙對視一眼,趙微微擺頭。

張無忌遂道:"在下盛將軍厚意。實不敢相瞞,在下兄弟倆與陳友諒有不共戴天之仇,此次投軍,僅為了能手刃仇人,若大仇得報,在下兄弟倆便退隱江湖,尚祈將軍見諒。"鄧愈聞言,臉上一副失望之態。知不可勉強,只得道:"今多虧二位好漢相助,祝二位早得報大仇。"張無忌和趙躬身退下,自回城牆之上守衛。

陳友諒卻休兵數,知撫州門有鄧愈駐守,極難攻破,遂轉而突襲新城門,張無忌和趙看得清楚,疾奔新城門。

誰知陳友諒督軍尚未攻至城牆,忽然城門大開,城內突出一支人馬,似龍似虎,銳不可擋。首將便是薛顯,提刀突陣尤為兇猛。張趙二人緊隨其後,發步疾衝中軍,要擒殺陳友諒。

陳友諒見狀大驚,只得撤退。薛顯率眾追殺一陣,方始收兵回城。一回城,薛顯便令部下傳張、趙二人,但回報不見。原來二人又回到鄧愈手下。

陳友諒大怒,遂攻城不已,而自己只在後軍督陣,不敢再向前靠。張無忌只遠遠地看得見陳友諒的大旗,卻無法挨近得了。

陳友諒見久圍不下,遂分兵攻陷吉安、臨江,抓了幾名明教頭領,押至洪都府城牆之下開刀,並威脅洪都府守兵道:"如再不降,以此為例。"守兵自是不為所動。

上一页 下一页
【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】
【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】
【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】
【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】

大家在追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