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出现文字缺失,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/退出阅读模式
成王七年二月乙未,成王在鎬(hào,浩)京朝拜武王廟,然後步行至豐京朝拜文王廟,命太保召公先行到洛邑勘察地形。三月,周公去洛邑營造成周京城,並進行占卜,得象大吉,於是就以洛邑為國都。
成王長大,能夠處理國事了。於是周公就把政權還給成王,成王臨朝聽政。過去周公代替成王治天下時,面向南方,背對扆(yǐ,椅)壁,接受諸侯朝拜。七年之後,還政於成王,周公面向北站在臣子之位上,仍謹慎恭敬如履薄冰。
當初,成王幼小時,有病了,周公就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河中,向神祝告說:“王年幼沒有主張,冒犯神命的是旦。”也把那祝告冊文藏於秘府,成王病果然痊癒。到成王臨朝後,有人說周公壞話,周公逃亡到楚國。成王打開秘府,發現周公當年的祈禱冊文,動得淚
滿面,即
回周公。周公歸國後,怕成王年輕,為政荒
放蕩,就寫了《多士》、《毋逸》。《毋逸》說:“做父母者,經歷長久時期創業成功,其子孫驕奢
佚忘記了祖先的困苦,毀敗了家業,做兒子的能不謹慎嗎?因此過去殷王中宗,莊重恭敬地畏懼天命,治民時嚴以律己,競競業業不敢荒廢事業自圖逸樂,所以中宗擁有國家七十五年之久。殷之高宗,久在民間勞碌,與小民共同生活,他即位後居喪,三年不言語,一旦說話就得到臣民擁戴,不敢荒
逸樂,使殷國家安定,小民大臣均無怨言,所以高宗擁有國家五十五年。殷王祖甲,覺得自己並非長子,為王不宜,因此長時間逃避於民間,深知人民需要,他安定國家、施惠於民,不悔慢鰥寡孤獨之人,所以祖甲擁有國家三十三年。”《多士》說:“自湯至帝乙,殷代諸王無不遵循禮制去祭祀,勉力向德,都能上配天命。後來到殷紂時,大為荒
逸樂,不顧天意民心,萬民都認為他該殺。”
“周文王每天頭偏西還顧不上吃飯,擁有國家五十年。”周公寫了這些用來告誡成王。
成王居於豐京,當時天下雖已安定,但周朝的官職制度尚未安排得當,於是周公寫了《周官》,劃定百官職責。寫了《立政》,以利百姓,百姓歡悅。
周公在豐京患病,臨終時說:“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,以表明我不敢離開成王。”周公死後,成王也謙讓,最後把周公葬於畢邑,伴隨文王,來表示成王不敢以周公為臣。周公去世那年秋後,莊稼尚未收割,一場暴風雷霆,禾稼倒伏,大樹連拔起。王都的人十分害怕。成王和眾大夫穿好朝服打開金縢之書,看到周公願以己身代武王去死的冊文。太公、召公和成王於是問史官和有關人員,他們說:“確有此事,但過去周公命令我們不許說出去。”成王手執冊文而泣,說:“今後不要在篤行占卜了!過去周公為王室辛勞,但我年幼不理解。現在上天發威來彰明周公之德,現在我應設祭
其神,亦合於我們國家之禮。”成王於是舉行郊天之禮,果真天下雨,風向反轉,倒伏之禾全部立起。太公、召公命國人,凡倒下的大樹都扶起培實土基。當年大豐收。於是成王特淮魯國可以行郊祭天和廟祭文王之禮。魯國所以有周天子一樣的禮樂,是因為褒獎周公的德行啊。
周公死時,其子伯禽早在以前接受封國,就是魯公。魯公伯禽當初受封至魯,三年以後才向周公彙報施政情況。周公說:“為何如此遲晚?”伯禽說:“變其風俗,改其禮儀,要等服喪三年除服之後才能看到效果,因此遲了。”太公受封於齊國,五個月後就向周公彙報施政情況。周公說:“為何如此迅速?”太公說:“我簡化其君臣之間的儀節,一切從其風俗去做。”等後來太公聽說伯禽彙報政情很遲,嘆息說:“唉!魯國後代將要為齊國之臣了,為政不簡約易行,人民就不會親近;政令平易近民,人民必然歸附。”伯禽即位之後,有管、蔡等造反之事,淮夷、徐戎也一起興兵造反。於是伯禽率軍至肸(bi,必)邑討伐之,寫了《肸誓》,說:“準備你們的戰甲頭盔,必須良好。不許毀壞牛欄馬圈。馬牛走失,奴隸逃跑,軍士不得擅離職守去追捕,他人之馬牛奴隸跑到自己處要歸還。不許劫略侵擾,不許入戶盜竊。魯國西、南、北三方近郊遠郊之人,備辦糧草楨幹,不許缺少。甲戌我軍修築工事征伐徐戎,不許屆時不至,否則處以極刑。”發佈《肸誓》後,就討平徐戎,安定了魯國。
魯公伯禽死後,其子考公酋繼位。考公四年死,其弟熙繼位,就是煬公。煬公修建了茅闕們。六年煬公死,其子幽公宰繼位。幽公十四年,其弟(bi,必)殺幽公自立為君,就是魏公。魏公五十年死,其子厲公擢繼位。厲公三十七年死,魯人立其弟具為君,就是獻公。獻公三十二年死,其子真公濞(pi,僻)繼位。
真公十四年(前841),周厲王為政無道,出逃於彘(zhi,至)邑,周公、召公共同執政。二十九年(前827),周宣王即位。
三十年(前826),真公死,其弟敖繼位,就是武公。
武公九年(前817),武公和長子括、少子戲,西行朝拜周宣王。宣王喜歡戲,想立戲為魯國太子。周之大夫樊仲山甫勸諫宣王說:“廢棄長子而立少子,不符合於禮制;不符合禮制,必然觸犯先王之命;觸犯先王之命必被誅殺:所以發令不可違背禮制。命令難以實行,政令就沒有權威;命令被實行而又違背禮制,人民將不服從主上。而下級服務於上級,年輕者服務於年長者,這才符合禮制。現在天子您立諸侯之繼承人,而立其少子,是教給人民違犯禮制。如果魯國遵從您的命令,諸侯也仿效而行,先王之命必然阻
難行;如果魯國不遵從您廢長立少的命令,您必要誅伐魯國,您就等於自己誅伐先王之命。那時您誅伐魯國是錯誤,不誅伐也是錯誤,請您慎重考慮。”宣王不聽,終於立戲為魯太子。夏天,武公回魯國後去世,戲繼位,就是懿公。
懿公九年(前807),懿公之兄括的兒子伯御和魯國人攻殺懿公,立起伯御為魯相。伯御在位十一年,周宣王伐魯,殺死其君伯御,而詢問魯國公子中誰能啟發訓導諸侯,讓他做魯國嗣君。樊穆仲說:“魯懿公之弟稱,莊重恭謹敬事神靈,敬重長者;處理事務執行法規時,必定諮詢先王遺訓和正確經驗,不干犯先王遺訓,不牴觸正確經驗。”宣王說:“好,這樣就能訓導治理其民眾了。”於是在夷宮立稱為魯君,就是孝公。此後,諸侯多有違抗王命的。孝公二十五年(前771),諸侯背叛周室,犬戎人殺死幽王。秦開始列為諸侯。
二十七年(前769),孝公死,其子弗湟繼位,就是惠公。
惠公三十年(前739),晉人殺其君昭侯。四十五年(前724),晉人又殺其君孝侯。
四十六年(前723),惠公死,長庶子息代理政務,執掌君權,就是隱公。當初,惠公正無子,其賤妾聲子生兒子息。息長大後,惠公為息娶宋國女。宋女來到魯國,惠公看她美麗就奪為自己的
子。生下兒子允。惠公將宋女升為正
,立允為太子。到惠公死時,因為允太幼小,魯人共同讓息代理國政,不叫作即位。
隱公五年(前781),在棠地觀看捕魚。八年(前715),與鄭國換天子所賜之封邑太山的枋(beng,崩)和許田,君子譏貶這件事。
十一年(前712)冬,公子揮向隱公獻媚說:“百姓認為您當國君於民有利,您就不要代理而正式做國君吧。我請求您殺掉子允,您讓我當國相。”隱公說:“先君有命在前。我是因為允幼小,所以代理國政。現在允已長大,我正營造菟(tù,兔)裘這個地方準備養老,再把國政給子允。”公子揮害怕子允聽到自己的話而殺他,反而向子允說隱公的壞話誣陷說:“隱公想正式做國君,除掉你,你要考慮此事。請允許我為你殺死隱公。”子允答應了。十一月,隱公將要祭祀鍾巫之神,在社圃齋戒,住在(wěi,偽)氏家中。公子揮派人在氏家殺死隱公,而立子允為魯君,就是桓公。
桓公元年(前711),鄭國用玉璧換取天子賜給魯的封邑許田。二年(前710),魯君命把宋國賂送的鼎放入太廟,君子譏貶此事。
三年(前709),派公子揮到齊國接娶齊女為桓公夫人。六年(前706),夫人生下一子,其生與桓公相同,所以起名叫“同”同長大,為太子。
十六年(前696),桓公與諸侯在曹國盟會,討伐鄭國,支持鄭厲公回國執政。